孔子的益智故事-孔子的是非观

2020-12-09 作者:故事大全 阅读:
  

  孔子是我们古代的大思想家、哲学家以及教育家,他留下的故事非常多,也具有深深的教育意义,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,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!

  孔子的是非观

  一个人不能只随自己的喜好行事,要以顾全社会大众利益为中心。

  子贡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学生。

  春秋时期,鲁国是一个弱国,它呈现出这样的社会状况:富贵人少,贫苦人多。有很多穷人为了求得生存被卖到周边国家做奴隶。按照当时鲁国的法律,若有人在国外见到本国奴隶并把他赎回来,鲁国政府就发奖金给这个人。子贡用自己的钱在国外赎回一个奴隶,他认为做好事求回报不道德,于是拒绝了政府的奖赏。孔子知道后皱了下眉,温和地纠正道:“你错了!”

  相反,一个人失足落水,子路勇敢跳下将他救上岸。这个人非常感激,送给子路一头牛表示谢意,子路毫不客气地把牛牵回家,孔子见到子路对他大加赞赏。

  为什么子贡拒绝奖金的高尚行为会受到孔子的批评,而子路接受赠牛的求报行径却能得到嘉许呢?

  孔子的人学观点是这样认为的:“义然后取,人不厌其取。”也就是说,只要符合道义,该获取的尽管获取,人们对此是不会反感和厌恶的。子贡以自我标准倡导的善为小善,它影响面小,时间短促,这样的行为将阻碍更多的奴隶被解救,这种小善是“非”。而子路的善为大善,很多社会人士看到做善行不但使人内心光明,而且还可以扬名获利,所以纷纷效仿,鲁国人将因此喜欢救人于危难之中,此是大善,大善是“是”,其影响时间长,覆盖范围广,起到改良世风,教化百姓的劝德作用。

  孔子的是非观:一个人不能只随自己的喜好行事,要以顾全社会大众利益为中心。

  孔子的叹息

  有一次,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,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。有一天中午,他的弟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。饭快要熟的时侯,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在吃。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到,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,孔子站起来说:“刚才梦见祖先告诉我,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,岂可自已先吃呢?”颜回一听,连忙解释说:“夫子误会了。刚才我是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,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。”

  孔子叹息道:“人可信的是眼睛,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侯,所可依靠的是心……。”

  铁匠请教孔子

  春秋时期,楚国都城里有一个铁匠,他的手艺精湛,无论打造兵器,还是制做农具,都供不应求。看自己的手艺这么受欢迎,铁匠便让他的儿子跟自己学打铁。

  对于自己的儿子,铁匠毫无保留,几十年的经验和盘托出。而且,为了让儿子学得更快,少走弯路,铁匠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儿子如何炼铁,又如何打磨成型。在父子俩的齐心合力下,打造出的每一件铁器都很精美。

  流光飞转,儿子很快成年。老铁匠便打算着让儿子在都城里再开一家铁匠铺,去独立谋生。他认为凭儿子的手艺,绝对有这个实力。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,儿子的铁匠铺开业没多久,非但没有生意兴隆,反而受到很多人指责。人们都说,他的儿子打造出来的铁器常会有一些瑕疵。无奈,儿子的铁匠铺只好半途夭折。

  对此,铁匠除了悲戚,更有疑惑,他教得认真负责,儿子学得也是努力刻苦,怎么会没有学成呢?

  有一天,大教育家孔子来到楚国,铁匠早闻孔子善于育人,便找圣人解惑。

  孔子听了铁匠的疑惑,便问他:“你可是一直手把手地教他找铁?”铁匠点头。“在你手把手地指点下,他是不是一次都没有出过错,打出来的铁器都很完美?”孔子又问。铁匠又点了点头。

  两个问题问完,孔子捻须而笑,说:“问题就出在没有出过错上,你总是把手把手教他如何把铁器打好,一点出错的机会都不留给他,他怎能学得精?要知道,练好一门技术,需要好的经验,更需要错的教训呀!”

  孔子说完,铁匠明白了,原来是自己太心急了,不想儿子走弯路,便手把手地不让他出错,反而是让儿子走上了弯路。

点击分享:

栏目导航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