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允简介

2020-12-09 作者:故事大全 阅读:
  三国人物带来人物简介,了解更多三国历史欢迎关注故事大全三国频道

王允-基本简介

王允

东汉末年,奸臣董卓弄权误国,祸国殃民,其行径激起了满朝文武和普通百姓的极度愤慨,人人欲诛之而后快。汉献帝初平三年(公元193年)四月,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声讨声中,董卓终于被朝廷诛杀,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而担任铲除董卓这一历史重任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,便是东汉献帝时期的司徒王允。
王允,字子师。生于东汉顺帝永和二年(137年),卒于东汉献帝初平三年(192年)。太原祁(今山西省祁县)人。故里在今祁县修善村。王允出身于官宦世家。少年时,曾与被称为东汉第一名士的同郡人郭林宗定交。郭林宗称赞他;“王生一日千里,王佐之才也。”
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,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,在当地影响很大,威望颇高。王允天资聪颖,独具慧质,深受上辈们的喜爱和赏识。在他们的影响和熏陶下,王允自小意气非凡,立志长大后不仅要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,而且还要心忧国家,有益于东汉社会。
为了实现这一志向和目标,王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素质的修养。虽出生豪门世族,但他并不迷恋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,而是充分利用家里的优越环境,饱读诗书和泛阅经传。少年时期,王允就已经成为满腹经纶、学富五车的才子,远近文人学土都对他刮目相看。习文章、阅经典之余,王允还坚持习武强身。他崇慕卫青、霍去病的威猛和气度,同时也佩服他们誓死卫国的精神。认真不懈的文修武练不到数年,王允便出落为一名文韬武略无不精通的全才。[1]

王允-主要贡献

王允

王允性格刚直,疾恶如仇。汉桓帝永寿元午(155年),王允19岁,为郡吏。当时宦官专权,气焰嚣张。小黄门晋阳赵津,倚仗权势贪横放恣,横行乡里,为一县巨患。王允不畏权势,向郡守讨令,捕杀了赵津,为百姓除去一害。从此,王允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,成为东汉王朝的一名忠实捍卫者.
东汉后期,宦官,外戚争相专权,朝政极端腐败。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,农民纷纷破产。社会矛盾日趋激化。到汉灵帝中平元年(184年),终于爆发了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大起义,此时48岁的王允被提升为豫州刺史,参与了镇压“黄巾起义”。却因揭露宦官张让与黄巾军通谋,而遭到了宦官集团的诬谄,身陷囹圄。
汉灵帝中平二年(185年),王允被捕下狱,不久逢大赦被释。但十余日后,又因其他罪名再次被捕下狱。第二年,王允才被释放。此时,宦官气焰愈加嚣张,对他们稍有不满者,便会惨遭杀害。中平六年(189年),汉灵帝去世,王允到京师治丧,并参与了大将军何进诛杀宦官的计划,被任命为从事中郎,后转任河南府尹,再次参与朝政。
汉灵帝死后,何太后临朝,大将军何进辅政。何进拉拢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袁术兄弟,策划消灭宦官势力。为迫使何太后同意,何进召令并州牧董卓等军阀引兵进京。董卓到京之时,何进巳被宦官处死,董卓乘乱诛杀宦官,朝中大权尽归董卓。董卓废少帝刘辩,立刘协为献帝,自立为太师。汉献帝即位后,王允被任命为太仆、后升任尚书令。

王允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做了两件大事,一是除掉了权臣董卓,二是害死了文人蔡邕。王允在除掉董卓后却说什么也不肯放过他。所以,蔡邕的死,既让人扼腕摇头,更让人匪夷所思。

初平元年(190年),代杨彪为司徒。王允虽然看出董卓的篡位之心,但因惧其权势,也只好假意咐合,以求取得董卓的信任。是时,关东一些州郡的牧守,不满董卓专权,纷纷举兵声讨,活跃在河东一带的白波黄巾军也对董卓造成威胁。于是,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,命王允随驾,自己暂留洛阳,朝中之事皆委王允做主。王允到长安后,与司隶校尉黄琬,尚书肖郑公业等密谋,派护羌校尉杨赞为左将军,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,以征讨袁术为名,率军出武关道,分路征讨留在洛阳的董卓,然后使汉献帝还都洛阳。因董卓生疑而作罢。
初平三年(公元]92年)春,王允又暗中与董卓部将吕布联络,让他为内应。趁汉献帝病愈之时,王允派吕布同郡骑都尉李肃率亲兵十余人伪装成宫内卫士,等董卓入朝向汉献帝问安时,刺杀了董卓。
对王允这一时期的做为,范晔评价说:“士虽以正立,亦以谋济。若王允之推董卓而引其权,伺其间而敞其罪,当此之时,天下悬解矣。而终不以猜忤为衅者,知其本于忠义之诚也。故推卓不为失正,分权不为苟冒,伺间不为狙诈。及其谋济意从,则归于正也。”在他看来,士人既要有坚定的立场,也要有适当的谋略来辅助,王允委曲求全于董卓,正是为了实现他除掉董卓的计划。这是值得称道的,
董卓死后,王尤主持朝政。命令把蔡邕交付廷尉。蔡邕向王允谢罪,并甘愿受黥首之刑,编写完《汉史》。众公卿可惜蔡邕才华,也一起请求王允赦免其罪。但王允还是坚持杀了蔡邕。
董卓部将李榷、郭汜因得不到王允的赦免,随采用谋士贾羽之计,诱集陕人及本部军十余万与樊稠、李蒙等合围长安。城陷后,吕布招呼王允出走,王允说:“若蒙社稷之灵,上安国家,吾之愿也。如其不获,则奉身以死之,朝廷幼少,侍我而已,临难苟免,吾不忍也。努力谢关东堵公,勤以国家为念。”王允携天子上宣平城门以避贼兵,李被催,郭汜杀死于楼下,为东汉王朝流尽了最后的鲜血,时年56岁。[2]

王允-失败原因

王允

关于王允失败的原因,说的最多的有两条。
一是不肯赦免董卓部将的罪名,直接导致了李?等董卓旧部的起兵反叛。《后汉书?王允传》记载:允初议赦卓部曲,吕布亦数劝之。既而疑曰:“此辈无罪,从其主耳。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,适足使其自疑,非所以安之之道也。”原来王允也想赦免董卓部曲之罪,但后来又犹豫不决,认为:这些人知道自己罪大恶极却蒙朝廷赦免,必然不会相信,反而生疑,不是让他们安心的好办法。后来,李?等人遣使到长安,求乞赦免。王允以为一岁不可再赦,不许之。
董卓在时,为收天下士人之心,重用名士蔡邕,三日而三迁其官。蔡邕虽不满董卓政治残暴,却感其知遇之恩。董卓死时,蔡邕在王允座,闻之不由叹息一声。王允本就痛恨蔡邕附庸董卓,见状怒斥其为董卓一党,将其下狱,虽百官苦谏而不听,杀之。这一事件更使董卓的旧部不安。
二是王允当政后骄傲自满,失去百官拥戴。《后汉书?王允传》记载:允性刚棱疾恶,初惧董卓豺狼,故折节图之。卓既歼灭,自谓无复患难,及在际会,每乏温润之色,杖正持重,不循权宜之计,是以群下不甚附之。王允诛杀董卓主要依靠大臣王孙瑞和卓将吕布等的帮助,但诛卓后王允邀为己功,王孙瑞等不满,辞官归乡。王允对吕布也看不上,《后汉书?王允传》记载,允“而素轻布,以剑客遇之。布亦负有功劳,多自夸伐,既失意望,渐不相平。”
其实上述两点并不是王允失败的主要原因,关于第一点,王允即使不赦免李?等人,若能派兵讨平,自然就没有后来之乱;关于第二点,虽然因其骄傲自满,“群下不甚附之”,却还是支持他的。相比之下,董卓残暴,群臣恨不能食其肉,不也把持朝政3年吗?董卓靠的是什么?是自己的军队。
王允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一是没有及时控制军队,二是犹豫不决怠误时机。王允虽然诛杀了董卓,但军队还在董卓部将李?等人的手中。董卓入关后,为防备关东诸侯的进攻,“乃使东中郎将董越屯黾池,中郎将段煨屯华阴,中郎将牛辅屯安邑,其余中郎将、校尉布在诸县,以御山东。”(据《后汉书?董卓传》)而守卫长安的禁军,也多是董卓的旧部。
王允杀董卓后,派皇甫嵩带兵攻噤坞,诛董卓全家,皇甫嵩带的是自己的旧兵,并没有用长安城的禁军。因此王允手中虽有皇帝,还有大臣的支持,但是几乎没有任何自卫能力,可以说是不堪一击。这种情况下,整个朝廷简直就如同坐在火炉上,而王允居然没有觉察到危险,以为董卓已死,天下就大局已定,没有什么祸患了,对董卓旧部的叛乱没有任何准备,不能不说是重要失策。
上述事实说明东汉王朝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,王允即使有足够的聪明才智,也无回天之力,这应该是王允失败的最大的原因。[3]

王允-历史评价

王允

他出身于官僚家庭,自幼聪颖过人,“少好大节,有志于立功,常习诵经传,朝夕试驰射”,被同郡人郭林宗誉之为“王佐才也”。同许多官僚子弟一样,王允很早就投身仕途,他为人秉直,有股子牛脾气,这就注定了他的仕途必然是坎坷不平。
王允算得上是古代标准的知识分子,读五经,习六艺,史书记载:允少好大节,有志于立功,常习诵经传,朝夕试驰射——可谓是文武双全了。这么优秀的青年才俊,一旦脱颖而出,自然颇受人赏识,于是“三公并辟,以司徒高第为侍御史”。
到了初平三年(192年),王允的机会终于到了,他利用董卓和其手下吕布的矛盾,成功离间二人,分化了董卓集团,并把董卓推上了断头台。董卓被杀后,人心大快,士兵齐呼万岁,百姓载歌载舞,一时间,王允的威望达到顶峰。
可惜的是,经过这场胜利以后,王允或许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,不但未能正确地判断当时的局势,反而又恢复了他不谙世故的愣头青作风,结果犯下一系列的错误,导致功败垂成。
具体说到王允的错误,其一是没有很好地处理内部关系。王允掌权以后,捕杀了很多曾经依附董卓的朝中大臣,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年也是在董卓的关照下才得以生存。著名学者蔡邕因为听到董卓被杀而叹息了几句,也被王允下狱身死,加上自恃功高,对待在刺董期间立有大功而且握有兵权的吕布,王允也是非常轻视,“以剑客遇之”,也就是说根本不把吕布当一回事,气得吕布“既失意望,渐不相平”。如此一来,文臣武将都是离心离德,何以服众?
他犯下的第二个错误是不懂得笼络人心。面对董卓死后留下的大量财富,吕布就提出“以卓财物班赐公卿、将校”,按说这是个正确的建议,对于稳定长安的局势有积极作用,但王允却不予采纳。
王允刚愎自用,又不讲策略,而关东势力对于长安政权的态度也是各不一样,诸侯中许多势力都心怀胎,王允对内对外都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,长安原本趋于安定的局势又变得复杂起来。终于,初平三年(192年)九月,李?、郭汜、樊稠、李蒙率兵围攻长安,动荡再次来临。
性格决定命运,王允的性格决定了他最后的不幸结局,他拒绝了吕布提出的撤出长安的建议,决心以死报国,结果被杀入长安的李、郭等人所害,时年五十六岁,王允的宗族老幼,尽被杀害,只有两个侄儿逃出生天。在王允家族蒙受几乎灭族之灾的同时,长安,甚至整个华夏大地,也陷入到更大的社会动荡和政局混乱之中,军阀混乱的局面愈发不可收拾。“白骨露于野,千里无鸡鸣”,不能不说王允也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。
王允虽有除乱臣于朝堂,缓危局于一时之壮举,却无挽狂澜于倾倒,救百姓于水火之伟略,他刚烈的个性曾经让人无比感慨,又令人无比叹息,读圣贤书的他,似乎忘记了《礼记》中的那句“水至清则无鱼,人至察则无徒”的至理名言。当硝烟散尽,尘埃落定之后,王允的一生,留给后人的只有无限的感慨和叹息!
郭泰:“王生一日千里,王佐才也。”
何进、袁隗、杨赐:“夫内视反听,则忠臣谒诚;宽贤矜能,则义士厉节。是以孝文纳冯唐之说,晋悼宥魏绛之罪。允以特选受命,诛逆抚顺,曾未期月,州境澄清。方欲列其庸勋,请加爵赏,而以奉事不当,当肆大戮。责轻罚重,有亏众望。臣等备位宰相,不敢寝默。诚以允宜蒙三槐之听,以昭忠贞之心。”
《后汉书?王允传》:“子师图难,晦心倾节。功全元丑,身残余孽。时有隆夷,事亦工拙。”
点击分享:

猜你喜欢

栏目导航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