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下神坛的诸葛亮

2020-12-09 作者:故事大全 阅读:
  三国历史一直都是大家晶晶乐道的话题,今天三国历史频道就给大家来说说三国,如果有什么问题欢迎大家讨论

  看《三国演义》,印象最深的就要算是诸葛亮的用兵如神了。

  很显然,在罗贯中先生的笔下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极度神化的诸葛亮,就如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过的——“诸葛亮智而近妖”。实际上,这一切都得益于罗贯中先生的神来之笔。加之后来随着评书戏曲舞台的诞生,将诸葛亮的“高大全”形象无限拔高

  昔日战长坂,威风犹未减。突阵显英雄,被围施勇敢。哭与神号,天惊并地惨。常山赵子,一身都是胆!

,最终将其推上了历史的神坛和道德的巅峰。

诸葛亮在演义中的部分数据

  那么,真实的诸葛亮是否真如传说中的那样,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呢?

  答案是肯定的。但尺有所短,寸有所长,诸葛亮也并非完人。事实就是,诸葛亮的主要才能并不在统兵,而在于理政。这一点,陈寿先生在《三国志》里面就曾有过特别公允的评价:“于治戎为长,奇谋为短,理民之干,优于将略。”由此可见,诸葛亮善于治军是不假,但真正带兵打仗、出奇制胜却要逊色得多。想来也是,像诸葛亮这么一个四平八稳、小心谨慎的人物,在诡谲多变的战场上怎么可能会有奇谋呢?

  其实,这么说并不是有意贬低,即便是流传至广的《三国演义》也给我们留出了自由想象的空间。想当年,诸葛亮受刘备托孤之重,才不得不竭尽全力,为的就是报答先主的知遇之恩,这里面体现的不只是用兵的才能,更多的是感情上的色彩。但感情归感情,后来事情的发展却是,诸葛亮屡屡出征,除了劳民伤财之外,于蜀国并没有多少益处,最终六出祁山而不胜,仅仅一个司懿就让其累得吐血。这就充分印证了陈寿先生的那句话“亮将略非长,无应敌之才”。或许诸葛亮也知道北伐没有用处,但处在了那个托孤重臣的位置上,又怎能不竭力而为呢?

  既然诸葛亮的“武功”比之于“文治”的确非其所长,为什么还要以一人之力苦撑危局、连年征战呢?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至少,刘备先生也应负一定的责任。想当年,东吴孙策弥留之际,曾留下了“内事不决问张昭,外事不决问周瑜”的遗言,主要就是基于对个人素质能力上的考虑。术业有专攻,军事上的事张昭肯定是不行的,内政周瑜显然也不如张昭。尽管从来军事政治不可分割,但也并不代表一律通用。而刘备在白帝城只是将蜀国未来托付于诸葛亮、李严等人,并没有交代清楚,到底谁主内、谁主外。而诸葛亮作为首辅大臣,加上

  龙游沟壑遭虾戏,凤入牢笼被鸟欺。

为报刘备知遇之情,必然会殚精竭虑,甚至是一手遮天。既然对谁也不放心,那就只能自己内外兼顾。

  现在的问题是:人总是有其长项和短板的,诸葛亮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。据《三国志》载,诸葛亮治蜀“立法施度,整理戎旅,工械技巧,物究其极,科教严明,赏罚必信,无恶不惩,无善不显,至于吏不容奸,人怀自励,道不拾遗,强不侵弱,风化肃然也。”正是因为诸葛亮将蜀国治理得政治清平,百姓安居乐业,也才有了后来诸葛亮命陨五丈原、“黎庶追思,以为口实,至今梁、益之民,咨述亮者,言犹在耳……”的无限追思和怀念。尤其在政府官员的配备任用上,诸葛亮更是独具慧眼,知人善任,既没有浪费一个人才,也没有错用一个人才。这一点,从诸葛亮临终遗言中就可以看出。当刘禅知道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,专门差李福前去询问诸葛亮的继任者,诸葛亮先是说蒋琬可以胜任,李福再问蒋琬之后谁可继之,诸葛亮说费掉可继任。连后世的两代继任者都安排好了,可见诸葛亮熟谙此道。

  而对于军队的人才选拔上就不是这个样子了,因为对军事工作不是很精通,故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重大失误,譬如用马谡失街亭,用关羽失荆州,排挤魏延失战机,这几次事件,没有一件不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,而诸葛亮在军事领域的局限性决定了是不可能不有所遗漏的。就像对待马谡的问题上,刘备早就提醒“此人言过其实,不可大用”,这么说,并不代表刘备就有多少先见之明,只不过长期的军事斗争生涯,已经形成了刘备独有的敏锐触觉。但遗憾的是,诸葛亮并没有当回事,最终错用马谡,丢失街亭,差点就全军覆没。而在后备军事人才的问题上,诸葛亮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。想吴国、魏国都是人才辈出,而蜀国在诸葛亮的极端苛责下,却仅一个姜维能入其法眼。如此一来,就不能不让人怀疑诸葛亮的心胸和识人眼光了。正是如此的用人态度,才出现了后来“蜀中无大将,廖化作先锋”的尴尬局面。

 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不要说姜维独木难支,难有作为。即便诸葛亮不死,也再无回天之力了。

  

欢迎大家继续关注三国历史频道,阅读更多三国故事/历史/人物事件!
点击分享:

栏目导航

推荐阅读